“垃圾分类”早已不是陌生的词汇,至少从2000年8座城市启动试点开始,它已经开始大范围闯入国人的视线,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现在,标有“可回收物”“不可回收物”等标记的垃圾桶更是处处可见,不断冲击着民众的视野。
不久前,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《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》,部分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成为强制规定。从最初的“鼓励”到今后的“强制”,可以说让“垃圾分类”的地位直接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,因此不少人认为,垃圾分类的光明前景就在眼前。
诚然,推行垃圾分类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,有利于培养全社会的资源环境意识,意义重大。政府也确实出台了许许多多的措施和激励机制,包括中央、省、市远景激励、绩效考核、分解责任等等,但中国环保在线认为,垃圾分类不可能一蹴而就,更不是短时期内能够真正实现的。
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今天,20多年的熏陶之下,垃圾分类的确已不再陌生,但看似简单的垃圾分类在我国试点推广的过程中屡遭“滑铁卢”,是为何故?天力磁电认为,生活垃圾处理设备看似简单,实则并不简单,甚至可以说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。倒垃圾的漫不经心,清垃圾的简单粗暴,处理垃圾的敷衍了事……但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,垃圾分类便无从谈起。
标准规范的短板缺失,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垃圾分类的推广进程。目前在我国,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仍旧凭借生活经验对垃圾粉进行分类,如果没有经过专门培训,很难做到科学合理分类。以匠心著称的德国,自1904年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回收,通过教育系统与父母言传身教才得以传承,值得国人深思。
垃圾分类,素质高低、普及程度不足是一,基层的落实与否也是关键。从各路媒体的报道不难发现,正是因为投放、收集、运输、处理四个环节的配套衔接出现问题,垃圾分类在基层部分无法真正落地。如此一来,垃圾桶与分类规则形同虚设,垃圾分类也流于形式。